2025年11月6日,437必赢会员中心在博学楼1栋106教室成功举办“打造特色乡村学校、做最美乡村教师”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潘勇教授主讲,面向小学教育(全科教师)专业全体学生,旨在深化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,培养学生教育家精神,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情怀。

潘勇教授结合自身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,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的使命与发展路径。讲座围绕特色乡村学校的内涵界定、建设现状、发展路径及提高乡村教师修养等维度展开,为学生带来了一场思想深刻、案例详实、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。
潘勇教授首先明确了“特色乡村学校”的核心要义。他强调,特色乡村学校不是简单增设课程或盲目跟风,而是要根植于乡土文化,在办学理念、课程体系、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,成为传承地方文化、激发乡村活力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。
在分析乡村学校建设现状时,潘勇教授肯定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学校硬件设施的显著改善,也指出了同质化、资源利用不足、师资短缺等现实问题。针对特色乡村学校的建设路径,他提出了“放权赋能、因地制宜、文化内生、特色科研”的实践思路。通过展示重庆市渝东北地区多所乡村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,建议充分利用地域文化、非遗项目、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,实施特色科研和数智教育,推动“五育并举”,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学校。

最后,潘勇院长以“扎根乡村、严于修身、做最美乡村教师”为主题,对在场学生提出殷切期望。他强调,“最美”不仅体现在教学能力,更在于对乡村孩子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上。他从“修心、修性、修行、修文、修能、修业、修德”七个维度,系统阐述了乡村教师的修养路径,鼓励学生锤炼本领、勇担使命,在振兴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小时,内容既有理论高度,又贴近教育实际,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强烈共鸣。本次讲座是学院加强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,不仅为学生指明了职业发展方向,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的种子,为培养新时代“四有”好老师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初稿:蔡院玲,初审:陈禹,终审:许刚)